說湖南人,過去有句話常用來概括,就是:呷得苦,耐得煩,不怕死,霸得蠻。
“霸得蠻”說得就是湖南人的狠勁。
曾國藩作為湖南近代史風云人物,世人對他的評價也是多面與立體,但其中“霸得蠻”的狠勁卻是一致的。
這位被政治家們推崇的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曾國藩,卻也是在生前就被世人們稱為“曾剃頭”,是位嗜殺的狠人。
小編最近在寫一個湖南狠人系列,那就以外號“曾剃頭”的曾國藩作為開篇吧。
在湖南興辦團練,對地方起義采取酷殺政策
咸豐二年(1852)六月,時任吏部侍郎,相當于現在中組部副部長的曾國藩被皇帝派往江西做正考官。
贛湘緊鄰,曾國藩因已有十多年未回家,臨行前便皇上請假:希望監考結束后,能回家看望父母,咸豐同意了。
正當曾國藩興沖沖趕赴江西的路上,接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,于是只好向皇上匯報這事,改道湖南湘鄉荷葉塘奔喪。
曾國藩故居富厚堂。
當時,正值洪秀全率兵從廣西進入湖南,圍困長沙。副部級干部的曾國藩,是湖南的名人,怕在路上碰到太平軍,所以他一路白天休息晚上趕路,低調而小心翼翼地回到湖南。
從此也開始了他政治、軍事光輝的后小半生。
咸豐二年(1852),太平軍包圍長沙,之后揮師東下,清軍抵擋不住,節節敗退,為了控制太平軍勢的發展,清政府下令各地辦團練。團練是漢族人的軍事武裝,但自己的正規軍已無戰斗力,對清政府來講,這也是一個沒辦法的決定。
曾國藩因回家奔喪,經顧命八大臣之一的肅順等人推薦,咸豐帝令曾國藩任湖南省團練大臣,在湖南興辦團練。當時全國共有43名團練大臣,但唯一改辦成軍隊的也只有曾國藩一人。
隨著太平軍勢力的越來越大,湖南境內各會黨伺機而起,百姓也趁機反抗官府。
當時太平軍雖已離開長沙,但隨時都可能再次揮師湖南,各股反抗力量與太平軍部隊相結合,麻煩就大了。
曾國藩畫像。
曾國藩奉旨出任團練大臣后,在省城長沙設立審案局,招募勇丁。
曾國藩上任伊始,便確定了他這個團練大臣的“團練方針”,這就是嚴懲土匪。早在咸豐三年(1853)正月,他就向湖南各州縣發出了對土匪、逃勇“格殺勿論”的號令。
曾國藩在長沙審案局視事期間,曾4個月殺了230多個所謂“數十年殺不殺之人”。而他也因此得到了“曾剃頭”的名聲,殺人好比剃頭,既形容他殺人之輕易,又形容他殺人之眾多。
“曾剃頭”并不是好名聲,曾國藩也是早有思想準備。而且,戰爭的殘酷還在后頭。在日后的安慶屠城、南京城陷等,他的狠方面越走越厲害。
安慶屠城,對待俘虜,格殺勿論
攻城。
安慶是長江邊上的一座重要城市,也是太平天國保護南京安全的重要門戶,湘軍要進軍南京,必先攻下安慶,而一旦安慶被攻下,南京也就岌岌可危了。
因此,太平天國一直以重兵駐守安慶。咸豐十年(1860)閏三月,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率湘軍一萬多人,開始策動對安慶的進攻。
到咸豐十一年(1861)八月,曾國荃率領的部隊,通過地道轟裂安慶北門城垣,圍困近一年半的安慶城終于被攻破。
攻下安慶,是湘軍歷史上的一次重大勝利,使湘軍威名大振。
同時也使湘軍名聲大振的,還有湘軍在安慶之戰中的殘忍殺戮。如此這樣,主要還是曾國藩對曾國荃的要求。
廝殺。
優待俘虜,投降不殺,可謂歷代戰爭中的通則。作為一個文人,曾國藩對此應該知道得十分清楚?墒撬雌涞蓝兄。這是因為,在曾國藩的心目中,斬草除根,比優待俘虜要省事、也實用得多。
五月十八日,他給曾國荃的信中表述得很準確:“目下收投誠之人,似不甚妥善,如擠癤子不可令出零膿,如蒸爛肉不可屢揭鍋蓋也。克城以多殺為妥,不可假仁慈而誤大事!
咸豐十一年(1861)六月十二日,曾國藩給曾國荃的信中強調:既已帶兵,則不以殺人多為悔。
因此,當安慶城破,殺斃反抗太平軍兩萬余人;逃亡到江中、湖內的太平軍被湘軍水師截殺、溺死無數;而老弱、婦女,先擒縛,訊明后,分別斬釋無數。
守衛安慶的太平軍被屠戮凈盡時,曾國藩就向朝廷報捷,并屢次用到了“無一人得脫”“圍殺凈盡”“實無一名漏網”等詞。
曾國藩多殺為佳的思想,把湘軍指導成一架殺人的機器,而在攻破南京后,達到了濫殺的頂點。
南京城陷,曾國藩說十萬余無一降者
同治元年(1862)五月,曾國荃率湘軍三萬余人進駐雨花臺,南京攻防戰自此打響。
同治三年(1862)六月十六日,南京被攻破,飄揚了十多年的太平天國旗幟,終于降落。
南京城陷,迎來的是血腥、殘酷的時候。
曾國藩在奏折中所說“十萬余賊無一降者,至聚眾自焚而不悔,實為古今罕見之劇寇”。
十萬余賊實為曾國藩夸大之語,事實是城陷時城內有老百姓有三萬多,太平軍官兵有一萬多。也就是所斃之人,多為老百姓。
克復金陵圖。
南京城陷后,大火焚城,最初是太平軍失敗前為節氣的自焚,屬實情。至于范圍是否有這么廣,一直被后來人所懷疑。
有研究者認為太平軍燒南京十分之三,而十分之七則為湘軍所燒。
至于湘軍為何這樣,一是為了對付太平軍的抵抗;二是為了毀掉城陷奪取財物的證據。
曾國藩慶賀太平宴。
帶主力部分攻入南京的曾國荃,為此也得到了酷殺的名聲。
而對于曾國荃與湘軍的行為,事后曾國藩在給皇帝的奏折中,描寫得卻很輕描淡寫。
這也坐實了,南京城陷,湘軍酷殺的最終指揮是曾國藩。
雖然脫離時代與背景的猜測與評論,都是不公允的。
但不管那種評價,都一致認為,曾國藩是狠人這一事實。
1864年,南京城陷,持續了14年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,算是一個終節。
根據太平天國前后《戶部清冊》所載的戶口數,從1851年到1864年中國人口銳減40%,人口損失達1.6億。
兩次世界大戰,分別的死亡人數是1500萬和6000萬,太平天國運動造成的死亡人數,幾乎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總和。
曾國藩的所作所為,到底是狠呢,還是慈呢?是個人原因,還是時代造就?
讀者您怎么看?
文獻資料:
《曾剃頭: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曾國藩》馬道宗
《曾國藩:守舊的國家棟梁》李宗陶
《譽之則為圣相,讞之則為元兇》蔣兆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