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造"百熙品牌", 長沙縣春華鎮推進鄉村振興 力促文旅融合
湖南日報•新湖南客戶端5月14日訊(記者 周小雷 攝影 范遠志)今天,位于長沙縣春華鎮的百熙文化園開園。該園立足于張百熙墓和張氏祠堂,深入挖掘春華鎮歷史底蘊,突出了長沙縣文化特色。
張百熙(1847—1907年),湖南長沙人,清末大臣,著名教育家。張百熙曾任清朝工部尚書、吏部尚書、戶部尚書、郵傳部尚書以及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等職;創辦了醫學堂、師范館、譯學館、實業館、報館,選派學生出國留學。
120年前,即光緒二十七年,公歷1901年,張百熙上疏陳述五條變革大計:“增改官制、整理財政、變通科舉、廣建學堂、設立報館”,并奏請“將京師大學堂改隸國子監,正名大學,以一學術而育真才!焙芸,他的建議得到了回應,1902年1月,張百熙被任命為管學大臣,開始了他恢復重建京師大學堂的工作,短短兩年時間,摒棄科舉,完善學科,并主持制定了包括《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》在內的《欽定學堂章程》,成為我國第一次以政府名義規定的完整學制,也讓京師大學堂成為了中國第一所接近現代意義的大學,成就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最重要的篇章,張百熙也因此被譽為“中國大學之父”。
張百熙作為現代教育之父和改革派先驅,春華鎮高度重視其精神傳承和墓址保護,2020年成立了百熙文化園項目建設現場指揮部,扎實推進方案設計報批,科學鋪排項目建設,并在中共長沙縣委宣傳部、長沙縣文旅局大力支持下組織成立了資料收集小組,赴湖南省圖書館、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、中國國家圖書館、北京大學圖書館、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、中國科舉博物館、浙江大學圖書館、啟明考試文化博物館等地進行相關尋訪、搜集工作,共搜集到相關文獻196篇,圖片、掃描件及部分實物155件。在宣傳部、文旅局及張氏后人張曦宇老師的協助和指導下,梳理、提煉了張百熙生平事跡相關史料,完成了陳列大綱的編寫與評審。
長沙市委常委、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、長沙縣委書記沈裕謀在開園儀式上說,百熙文化園的開園,是傳承“中國近代大學之父”張百熙教育思想、人文情懷,特別是弘揚其銳意變革的創新精神的一次生動實踐,也是打造鄉村振興標桿區、文旅融合示范區的一項重大舉措。